人算甚麼—二元論與三元論的人觀探討


作者引言

二元論或三元論,是神學上一個爭執已久的問題,在西方神學中此爭執已有兩千年歷史,其中許多論點,都是辯過再辯的。在東方,八十年前倪柝聲寫了一本《屬靈人》,對國人屬靈追求多有影響,其立論在屬靈神學上是有確定的地位。不單在華語世界如是,在英語世界,借其著述之翻成英文,亦予西方屬靈神學不少震蕩。近來除了有接受其立論之文章外,亦陸續出現評論其立論之文章[1]。鑒於在華文世界此類研究較為缺乏,參考文字較為疏淺,故本書擬就此題目作一較詳細之討論,期望能讓讀者對此問題有深入的了解,以期作出一點獨立的判斷。
二元論與三元論乃屬於基督教心理學之范疇命題。基督教心理學,是從聖經的觀點與立場分析人本身之構造。近代基督教心理學,以世俗之心理學為基礎,附以聖經的觀點,有始末倒置之嫌。正確之基督教心理學,必須以聖經為基礎,從聖經分析人的構造;世俗之科學,隻能用以作為輔助補充。西敏神學院教授 Jay Adams 指出,一切心理教導必須以聖經為基礎,聖經是剖析人類構造之唯一工具,是啟示人在神面前之真實光景的憑借[2]。
《人算什麼》一書內容為筆者過去數年於網上陸續刊登的文章,全書除引言外,共分八篇討論主題。第一篇將歷代不同學者對這問題的研究作一簡單的介紹。第二篇開始將三種不同的人觀——一元論、二元論、三元論,分別闡述。第三篇列出支持三元論的七處經文,並加以詳細討論,參以各家各派的不同解釋。第四篇專一討論“靈”與“魂”二字在舊約並新約的用法,期以在二元論與三元論之間作取舍。第五篇提出二元論者之聖經根據,並對這些經文之解釋作出回應。第六篇是本書主要內容所在,以二元論和三元論解讀救恩論裡的各項,諸如人的墮落、重生、救恩的次序、成聖、得榮、信徒死后的去向等神學命題。第七篇是對批評《屬靈人》一書的不同文章所作之回應。最后一篇是對全書的討論作一個總結性的結論。除此之外,另加附篇一文,為楊耀威先生所寫《回應林榮洪對倪柝聲之人觀的評論》,以茲參考。
本書所引數據甚多,不能一一細列,隻能將重要出處,列於書末之批注,期盼借此探討,多引起對這方面之學術性的研究及對話。所有紕漏不妥之處,期盼讀者不吝指正,並願神借此探討,帶進亮光與生命,建造基督的身體。

近代聖經人論的著作

Franz Delitzsch 是十九世紀德國著名解經權威,他與 Keil 合著之舊約批注,近代學者仍相當尊崇。Franz 於其三元論著作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1855)一書中,勾畫出基督教心理學之發展史[3],從中可見自古教父們起,對人之構造問題已有一些認識和討論。愛任紐(Irenaeus)、俄利根(Origen)、特土良(Tertullian)、奧古斯丁(Augustine)等著名教父,對此題目皆有精辟立論。至第六世紀后,此題目漸不為人注意。阿奎那(Thomas Aquinas)曾嘗試論及此題,隻是內容簡單。至十八世紀,德國神學家Magnus Friedrich Roos始有專題討論,其1769年出版之Fundamenta Psychologiae ex sacra Scriptura Collecta(聖經心理學綱要)為此門研究創先河。接著下來有 Johann T. Beck 根據 Roos 內容,著有 Outlines of Biblical Psychology(1843)。其他如 Olshausen、Lotze、Goschel、Auberian、 Oehler、Oosterzee 等,皆有不同論著。F. Delitzsch 著有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1840),是三元論著作中之權威。以上皆為德國神學家。在英國方面, Jonathan L. Forster 著有 Biblical Psychology(1873),Rev. James T. Gall 著有 Primeval Man Unveiled: Or,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Bible(1871)。十九世紀下半 G. H. Pember 所著 Earth’s Earliest Ages中亦有談及三元論問題[4]。此外,John Laidlaw 著有 The Bible Doctrine of Man(1879),Rev. J. B. Heard 著有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1866),其立論最詳盡,全書三百六十三頁,全都論及三元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又有著名基督教領袖梅爾博士(F. B. Meyer)、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等著作。慕氏深諳 J. T. Beck 之著作,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發揮。二十世紀主要作者為賓路易師母(Jessie Penn-Lewis),其著作 Soul and Spirit-A Glimpse into Bible Psychology,被翻成中文——《靈與魂——聖經心理學淺釋》,由台北橄欖基金會出版。另外,賓路易師母與韋爾斯大復興領袖羅伯斯(Evan Roberts)合著之 War on the Saints(聖徒靈戰)一書,亦有涉此題目。在賓路易師母之后,又有史百克(T. Austin-Sparks)主持倫敦貴橡中心,作有 What is Man 一書,持守三元論。宣道會創辦人宣信博士(A. B. Simpson)也是三元論者,他寫的 Wholly Sanctified 就是根據帖前五23發展的成聖教訓[5]。另外寫著名靈修書籍 My Utmost forHis Highest 之作者 Oswald Chambers 亦著有 Biblical Psychology 一書,論點相似。美國方面有麥敦諾師母(Mary E. McDonough)之 God s Plan of Redemption(1920),其中文譯本《救贖的計劃》曾為上海福音書房所出版。
此外,開西大會運動(Keswick Convention)講員,包括霍金斯(Evan H. Hopkins)、皮爾森(A. T. Pierson)及戴德生(Hudson Taylor)等,亦有傳講三元論等信息。此類作者多數從經歷的立場,說到靈與魂之分別,十字架之主觀工作,並天然生命之否定等主題。在比較學術性方面的研究,有 E. Bankcroft、H. C. Thiessen、L. S. Chafer、M. Cambron、 P. B. Fitzwater、H. Lockyer、F. H. Barackman、J. I. Marais 等之系統神學。上述諸位作者皆持三元人論。除此之外,廣泛論及聖經人論與聖經心理學之書籍有 Prof. William P. Dickson 之St. Paul s Use of the Terms Flesh and Spirit (1883),H. Wheeler Robinson之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Man(1911),並其於A. S. Peake之 The People and the Book 一書中之文章“Hebrew Psychology, Inspiration and Revel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The Religious Ideas of the Old Testament”及“The Christian Experience of the Holy Spirit”。此外,有 M. Scott Fletcher 之 The Psych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1912),E. P. Dhorme之The Metaphorical Use of the Names of the Parts of the Body in Hebrew and in Akkadian(1923),美國基要派主流人物 J. Gresham Machen之The Christian View of Man(1937),F. H. Von Meyenfeldt 之The Heart in the Old Testament(1950),J. H. Becker 之The Word Nephesh in the Old Testament(1942),Aubrey R. Johnson之The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Israel(1949),C. Ryder Smith之The Bible Doctrine of Man(1951),並The Bible Doctrine of the Hereafter(1958),新神學家Reinhold Niebuh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1941),Albert Gelin之The Concept of Man in the Bible(1968), W. G. Kummel之Man in the New Testament,G. C. Berkouwer之Man the Image of God(1962),Rev. W. David Stacey 之The Pauline View of Man(1956),H. D. McDonald之The Christian View of Man(1981),A. A. Hoekema 之Created in Gods Image(1986),Gordon H. Clark之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1984),L. T. Holdcroft 之Anthropology: a Biblical View,John W. Cooper之Body, Soul and Life Everlasting(1989),近期出版的還有 John C. Garrison 之 The Psychology of the Spirit(2002)。以上諸作者不全部提倡三元論,但對聖經人觀與聖經心理學,皆有不同的貢獻。除以上諸作者外,尚有二十世紀十分流行之伴讀聖經作者C. I. Scofield(司可福)之批注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司可福並美國保守派大本營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之主流神學家Lewis Sperry Chafer,皆支持三元論神學。二十世紀上半倪柝聲著之《屬靈人》,不單普遍影響國人,該書譯成英文后更廣泛被西方神學注重,影響不少其他著作,如 Robert Frost 之 Set My Spirit Free(1973)、Charles R. Solomon之Handbook to Happiness (1971)、Frank B. Minirth之Christian Psychiatry(1977)、Dennis & Rita Bennett之Trinity of Ma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ealing and Wholeness (1979)、Kenneth E. Hagin之The Human Spirit(1980)、Man on Three Dimensions(1973)、 Bill Gothard 之 Institute in Basic Youth Conflicts(1979)等[6]。
以上僅為與此題目有關之書目一斑,不能代表這方面全部的著作。不過,就所列刊物而言,可見此題目在神學上並不陌生,絕對不如有些人認為,隻是倪柝聲晚近所發明;也不如有人臆猜,是他從英國賓路易師母獨家傳得。

不同派別之人觀

一元論

在未討論聖經提供之數據之先,不妨在此先探討一下以上各家各派所主張的人觀神學。不少學者在討論這問題時,首先提出聖經視人為一個整體的事實。根據這說法,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聖經提到人時,並沒有以他為一個分割對立的個體。人的行動、決志、思維、反應,乃是整個人的作用。譬如聖經說雅各的后代七十個“魂”下埃及[7],不是指七十個脫了體的魂下埃及,乃是指七十個整個的人。這種學說並不是錯,也沒有什麼深奧的地方,就猶如說“一個人”,是指整體的人;或“一口兩口”的口,不是指身體上某器官而已,而是指整個人而言。這種“人是一個整體”的理論於近代神學界某些圈子比較流行[8],不少這方面的學者甚至否定將人分為身體與精神二元,其結果是心理學上的一元論。一元論認為人是一個整體,無法分割,也不能分裂,如 Philip J. Hefner 所雲:“現代科學對人類與人性的認識,並不容許二元觀或三元觀,隻將此二元三元看作一種比喻或說法上的講究。”[9]一元論認為人的存在就是“自我”;靈、魂、體都是對自我不同的認知。Bruce Milne 在其著作Know the Truth 中說:“今天二元論三元論之爭,已大體被人性整體論代替,根據此理論,人不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而是一個‘魂體’(psychosomatic)合成的整體。”[10]Anthony Hoekema 在其書Created in God s Image 中雲:“我們當否定‘二元論’一詞,因該詞不能正確地表達聖經之人觀,並且本身大有問題。……似乎人可以被切成兩份,但人在今生不可能被切成兩份。……聖經描寫人為一個整體,一個個體的存在。”[11]
一元論的一大難題,是人死了以后怎麼辦?根據聖經,人死后仍有自我的存在。在路加福音,耶穌說到拉撒路與財主的事實[12],十字架上主耶穌對強盜的話[13],並保羅在腓一23所說的,都強力証明人死后仍然有自我存在的事實。隻是人死后身體已去,其存在是在哪部分存在呢?此問題一元論或人性整體論者無法回答。因這緣故,一元論容易發展為絕對唯物論或絕對唯心論[14]。唯物一元論者認為人心理一切現象皆為腦部白質、灰質之作用,故人死如燈滅,類似中國南北朝范縝之《神滅論》所主張的;有神學家主張此死后觀,認為人死后不再有自我,直到末日神將身體、靈、魂重新組合[15]。George Jennings 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美國科學協會期刊)指出,許多社會科學家、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之所以否定靈魂之客觀存在,是因為基本上對靈魂沒有研究,缺乏經驗[16]。連基督教學者 Jeffrey Boyd 在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心理學與神學期刊)中也承認,許多福音派之神學家將靈與魂混用,將人視為一整體,其主要原因是對靈界缺少經歷,因而導致福音派神學中人觀之落后與淺見[17]。例如Calvin Seerveld認為福音派應揚棄靈、魂、體之人觀,摒除此過時觀念[18]。 John A. T. Robinson指出,人觀之差異來自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之分別,希伯來文化視人為一整體,故此舊約皆持此人觀,至新約因希臘文化之引入始有分歧[19]。
人性整體論之另一傾向,則為絕對唯心主義,人不是分成魂、體兩部分,而是一個精神存在的整體,堅持此理論者認為人的身體其實隻是他的自我認知的投影,真正的存在是非物質的,是主觀的,有“我”才有“物”。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tists)、進程神學(Process Theology)及新諾斯底主義(Neo-Gnosticism)即持此類理論,與中國王陽明之“意之所在便是物”所說的基本上是一樣。許多所謂人性整體論神學家,骨子裡都有這類絕對唯心論思想,Millard Erickson在其《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一書中,已指出此種種一元論教訓之差錯[20]。
羅馬天主教之傳統亦支持一元論,至於中世紀之神學,如阿奎那,則在柏拉圖二元論與亞裡士多德一元論中採折衷主義,認為人是由靈質與物質合成之整體,並相信靈魂死后尚存[21]。隻是二十世紀天主教人觀認為死后靈魂去向是一奧秘,《天主教教義問答》(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第365條認為:“魂是體之‘形’,換句話說,物質之身體是因屬靈之魂而成一活的人,故此靈與體非二質聯合,而是二者聯成一質。”[22]
如上文指出,一元論之最大弱點是不能解釋聖經多處靈或魂與身體之對比。例如舊約但七15原文:“我的靈在我體中愁煩。”最明顯者為太十28主耶穌說:“不要怕那些殺身體,卻不能殺魂的……”並且人死后之去向也是一個大問題,故此,F. Delitzsch說:“任何認為魂與體無分別之結論,皆為與聖經相背之結論。聖經從頭至尾所啟示之世界觀是兩極的(即物質與非物質的)。故此,它啟示的人觀也是兩極的,靈質與物質基本上是兩種不同本質的東西,人乃是由兩種基本上不同的元素組成的。”[23]由以上觀之,整體一元論之說法並不合真理。人是清楚分為不同部分的:“親愛的,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康,正如你的魂興盛一樣。”(約三2)

二元論

二元論基本的論點是人類由二種不同元素構成——屬物質的與不屬物質的。大部分改革宗(Reformed Churches)之神學家皆為二元論者[24]。二元論者對其持守之觀念十分拘泥,認為此人觀是唯一可接受之觀念。十九、二十世紀數字知名神學家皆為二元論者,如A. H. Strong,在其系統神學中宣稱:“人有二重本性,一方面他是屬物質的,一方面是屬非物質的,他是由體與魂(魂又稱靈)所組成,人由二元素組成的思想,是出自人之知覺,此知覺與聖經所見証的不謀而合。”[25]二元論一面接受一元論中所說,視人為一整體,並以聖經証明此點;一面又指出物質與非物質之明顯分別,從而得出二元之結論。
在二元論者中,又分為受希臘哲學影響之二元論和整體二元論兩種。希臘派二元論源自柏拉圖主義。柏拉圖的人觀散布於其諸著作中,並沒有清楚宣明是二元或三元,不過如 Bruce Milne 所言:“柏拉圖認為人分為兩部分,體與魂,人死后魂自體內被釋放,而該神聖火花自人之幻影生存(即肉身監獄)中升華至實體世界。”[26]在他以后,許多希臘哲學家都有類似主張,他們認為身體是邪惡的,靈魂是美好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靈魂是身體的精華。諾斯底主義更進一步認為,一切物質(不單是身體)都是敗壞的,隻有知識是高超的。成聖的路是超脫物質的捆綁,領受從上頭來的智慧。有人說三元論是受柏拉圖哲學影響[27],說這樣話的人其實對柏拉圖思想大概未有深入研究。柏拉圖思想屬希臘體系,而希臘哲學基本上是二元的;二元論的基礎是兩極主義,而兩極主義是諾斯底主義的支柱[28]。亞裡士多德寫了一本 De Anima(論人),其中清楚提倡二元論人觀。歷史上因亞波裡拿留(Apollinaris)倡導之錯誤三元論異端在教父中產生反彈,因而日后教父皆以希臘二元模式否定亞波裡拿留之錯謬三元模式。Delitzsch在其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一書中指出,自奧古斯丁以后,所有的人論皆極受希臘哲學之影響,少有根據聖經啟示而發揮之言論[29]。
除以上受希臘哲學渲染之二元論外,又有所謂整體二元論(holistic dichotomy)。整體二元論相信人有體與魂之分,但堅持這兩者合成為一整體。整體二元論又分有不同學派,如“最低限兩極”學說(minimal dualism,由C. S. Evans提出)、“相互性兩極”學說(interactive dualism,由 Gordon Lewis提出)、“有限度合一”學說(conditional unity,由Millard Erickson提出)、“魂體合一論”學說(psychosomatic unity,由Anthony Hoekema提出)等等。這些學說雖有不同,但基本上並不認為身體是邪惡的,也不認為身體是靈魂的監獄。相反的,他們認為身體是靈魂的工具,是彰顯靈魂的憑借。柏拉圖式二元論認為物質與非物質是不協調的,而整體二元論認為兩者是彼此協調的[30]。
二元論的聖經根據,據 A. H. Strong 之分析,可分四類: 神創造的過程。二元論者認為神用自己的氣(靈),吹在地上的塵土上並產生了活的魂,故結果是“土”與“魂”兩件東西。“魂”與“靈”二詞彼此更替之用法,二詞皆與情感有關(創四一8,詩四二6),皆與基督舍命有關(太二十28,二七50),皆與人死后狀態有關(來十二23,啟六9)。“魂”或“靈”一詞,有別於神的靈,也有別於身體(民十六22,亞十二1,林前二11);“魂”與“身體”是兩件截然不同的東西(王上十七21,創三五18,雅二26)。 “魂”或“靈”或“體”,在聖經中都可用以形容整個人(約三2,林前五3,太十28)[31]。
支持二元論之另一位神學家Louis Berkhof,在其Systematic Theology(系統神學)一書中,勾畫出此論題在歷史上之發展,接著以聖經支持其二元論立場,所提諸點與以上 Strong 氏論點大致相同。Berkhof 於討論二元論之不同學派時,指出另外幾種不同的二元論觀。 “偶然二元論”(occasionalism),即“體”與“魂”基本上分軋運作,隻有神作工時二者才有機緣彼此配合。“平衡二元論”(parallelism),即“體”與“魂”雖各自有別,然而從頭一天二者就彼此協調,“體”動時,“魂”亦相對反應;“魂”動時,“體”亦跟著行動。“實用二元論”(realistic dualism),Berkhof認為此是最合理的理論,主旨為“魂”與“體”之相互作用奧秘難明,不必強解,有時互動,有時分開[32]。
至於“魂”是何物,二元論者也有不同見解。Gordon Clark認為,“魂”是神的靈與塵土合成之結果,他指出“神以二元素造人,地上塵土與祂自己的氣息,此二者結合成 nephesh(即希伯來文之‘魂’)。……舊約之‘魂’代表合成之整體,而不代表任何個別組成之元素。” [33]有人將此比為藍色鏡加上黃色鏡產生綠色,故綠色本身並不存在,是藍鏡與黃鏡合在一起才產生的,分開就消失了。Strong 對“魂”之定義為“人之非物質部分,被視為人之自我和自覺,擁有並推動人之身體”;而“靈”則為同樣非物質部分:“被視為理性與道德機關,有接受神聖感染和神聖同在的潛能”。“靈”與“魂”的分別在於“靈是人本性中神覺的一部分,有接受聖靈的潛能;魂是人本性中物覺的部分,可接觸感官世界。人之非物質部分雖具此二重功能,然其本質仍是一。”[34] J. O. Buswell 所著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基督教系統神學)中之人觀,完全根據英國韋斯敏斯德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而發展,認為聖經中所有非物質名詞(他共列出七項,即“心”、“心思”——指思考、“心思”——指內省、“情感”、“魂”、“靈”、“心志”)皆指同性質之東西,隻是不同作用時以不同名詞代表[35]。他認為“魂”與“靈”的分別在於上下文之應用,當應用在與身體有關之地方時就稱為“魂”,當應用在與身體無關之地方時則稱為“靈”。這種說法實有牽強之處。Buswell引啟六9,二十4之“魂”,解釋其之所以稱“魂”,是因與身體有關;而另引來十二23,約四24之“靈”,解釋其之所以稱為“靈”,是因與身體無關。此論點之根據很弱[36]。無論如何,二元論支持者雖承認人之非物質部分有不同講究,但不承認這些講究是質不同的講究,而是功用不同的講究。

三元論

三元論相信人分為三部分,即靈、魂與身體。說其分為三部分,意思不是分為三個人格或三個獨立的人性。三元論與二元論一樣,相信人是一個整體。J. B. Heard 指出,人分為物質與非物質兩類,這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所有哲學家都能明白此點。故此,所有哲學家也都說到這裡為止;他們不能領會非物質界裡又有靈與魂之分。這原不足為怪,因為他們根本未有神的靈的內住,亦未對神有認識。他們若對靈與魂之分有認識,這才為怪[37]。
三元論的講法絕對不是如有些人所說是從倪柝聲才開始。在初世紀,大半教父皆主張三元論,如愛任紐(Irenaeus)、游斯丁(Justin Martyr)、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俄利根(Origen)、狄地模(Didymus of Alexandria),以至加帕多家之教父們,如女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等,皆為三元論者[38]。近代神學中最出名的三元論者,在德國為Delitzsch。除他以外,又有Roos、Schubert、 Olshausen、Beck、Hofmann等;在英國則有J. B. Heard、Bishop Ellicott、Dean Alford、J. N. Darby 等。許多現代福音派學者雖然倡導二元論,但在比較學術性的圈子中,也有不少一元論的反調聲音,而極具影響力之司可福批注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則是徹底之三元論神學。在其帖前五15批注中雲:“人是一個三合體,靈與魂不是一樣東西,來四12証明二者可以分開,林前十五44亦証明在死亡與復活的真理上,靈與魂是清楚分開的。”[39]彭伯先生(G. H. Pember)說:“身體可稱為知覺,魂可稱為自覺,而靈可稱為神覺。身體包括五官之知覺,魂包括支持生存之理性,並出自感官之情感,而靈則是人最崇高的部分,直接從神而來,並為接受神、敬拜神的唯一機關。”[40]Oswald Chambers也是提倡三元論的作家之一,他認為“靈是人素質的根基,魂是人素質的形像,而體是人素質的彰顯”[41]。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玄,但他接著說:“魂存在的目的乃是彰顯靈,而靈奮斗的目的乃是借魂得彰顯。”[42]這就很清楚地說明靈與魂之分別,並其彼此之間的關系。達拉斯神學院教授L. S. Chafer 在其 Systematic Theology(系統神學)中支持三元論,但亦不否定二元論:“聖經支持三元論,也支持二元論,靈與魂之分別,如生命本身一樣,是一個奧秘,任何從人想出來的定義都不會是圓滿的。”[43]他又說:“有人以為聖經隻教訓二元論,但是靈與魂此二詞在許多地方是不能交換使用的。這真理是與二元論相抵觸的。”[44]梅爾博士(F. B. Meyer)是二十世紀有分量的作家,他說:“如果我不知道如何分別靈和魂,我今日的靈命就不知如何了。”[45]以上所提之作者,皆是基督教中比較有水平的神學家,他們都肯定三元論的人論。
當然,人之分為三部分,究竟三在哪裡,各人見解則有不同。古教父愛任紐(Irenaeus)說:“被塵土所塑造的肉身不是完整的人,而是人的一部分;魂本身若獨立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是人的一部分;人的靈也不是完整的人,它既稱為人的靈,就說明也是人的一部分。” [46]他隻說出靈、魂、體乃是人的三部分,但沒有指出是在本質上、本性上、元素上、功用上、器官上或其他什麼方面上是三部分。馬丁路德說人分為三部分,靈如同至聖所,魂如同聖所,而體如同外院;他以這三部分比作三個互不侵犯的區域[47]。 J. B. Heard認為靈、魂、體不能算是三種不同的性(natures),隻能說為一性的三種表現[48]。但他往后又說三元論主張三性(natures)聯於一人位(person[49]),以后又說是三成分(factors[50]),並以眼膜,眼水晶體,與眼淚液比作此三者[51]。 Delitzsch則雲三者為兩性(nature)三質(substance),但又雲人是一個存在(being)中之三元素(elements)或三原則(principles)[52]。 Olshausen 在The Trichotomy of Human Nature Adopted by New Testament Writers中,將靈與魂分為上等與下等的功能[53]。無論用什麼名詞或比喻來區別這三者之不同,大半學者皆承認靈、魂、體有其分別,即使二元論者不承認靈與魂是兩個實體,也得承認他們在用法上有不同,用法上的不同即指明功用上的不同,而功用上的不同就可以証明本質上的不同[54]。
當然,嚴格來說,聖經隻說人有分靈、魂、體三部分,並沒有多說到每一部分的本質,也沒有肯定或否定“靈”與“魂”是兩個本質或一個本質。在英文,人分作三部分稱為tripartite(三分),與trichotomy(三質)稍微有一點不同[55]。本書提到“三元論”這詞時,其意義主要是指“三分”(tripartite),而不是嚴格的“三質論”。


註:

↑注1. 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香港:宣道出版社,1985)。梁家麟:《〈屬靈人〉與倪柝聲的三元人觀——兼論賓路易師母對他的影響》,《建道學刊》,(1999 年12月)。趙天恩:《近代中國教會史中的人觀》,(2002 年兩岸教會神學研討會,中國教會的人觀)。廖元威:《倪柝聲三元論人觀》。A. McCafferty,“Dichotomy, the Orthodox View of Human Constitution.”(April, 2002)。李錦綸:《對中國教會中人觀的系統性反省》。Yuan-Wei Liao,“Watchman Nee’s Theology of Victory: An Examination and Critique from a Lutheran Perspective”, Th. D. diss. Luther Seminary, St. Paul, Minnesota, 1997。周功和:《誰是屬靈人——中國教會常見的爭議》,《中國與福音》,第12期。
↑注2. 參 Jay E. Adams, The Christian Counselor’s Manual,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3), 93.
↑注3. Franz Delitzsch,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Clark’s Foreign Theological Library, Ser 4., vol. XIII (Edinburgh: T. & T. Clark, 1867), 3-11.
↑注4. G. H. Pember,“The Creation of Man”in Earth’s Earliest Ages, chap. 4 (Grand Rapids: Kregal Publications, 1975), 74-82.
↑注5. A. B. Simpson, Wholly Sanctified, ed. Camp Hill (Penn: Christian Publications, 1991).
↑注6. 本章資料得助於 Matthew Cohn, http://www.mattcohn.net/history.html 並 John Woodward,“Man as Spirit, Soul, and Body”, http://www.gracenotebook.biblemessages.com
↑注7. 出一5。
↑注8. 參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香港:宣道出版社,2004,再版)。
↑注9. Philip J. Hefner,“Forth Locus: The Creation,”in Church Dogmatics, ed. Carl E. Braaten and Robert W. Jenson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334.
↑注10. Bruce Milne, Know the Truth (Downers Grove: Inter Varsity Press, 1982), 97.
↑注11. Anthony A. Hoekema, Created in God’s Imag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986), 209-10.
↑注12. 路十六19~31。
↑注13. 路二三43。
↑注14. Bruce Milne, Know the Truth (Downers Grove: Inter Varsity Press, 1982), 212.
↑注15. 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996), 688-90.
↑注16. George J. Jennings,“Some Comments on the Soul as Developed in Orthodox Christian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19 (March 1967): 7-11.
↑注17. Jeffrey H. Boyd,“The Soul as Seen Through Evangelical Ey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3 (Fall 1995): 161-70.
↑注18. Calvin Seerveld,“A Christian Tin-Can Theory of M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33 (June 1981): 74.
↑注19. 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3), 526.
↑注20. 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212.
↑注21. 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209.
↑注22.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New York: Double Day, 1994), 104.
↑注23. Franz
↑注24. 改革宗為接受加爾文(John Calvin)神學傳統之宗派。加爾文一生著作以Institute of Christian Religion一書為主,該書涵蓋其神學架構的全部。主要接受加爾文神學的宗派有長老宗。該神學重點為神的主權、神的榮耀、神的揀選和神的約,強調客觀真理,對主觀經歷多取懷疑態度。對屬靈神學和靈修神學頗有抗拒,對成聖之道認識較淺。欲探討改革宗神學並其傳統,可參 John H. Le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1977.
↑注25. Augustus H. Strong, Systematic Theology (Philadelphia: Judson Press, 1907), 485.
↑注26. Philip J. Hefner,“Forth Locus: The Creation,”in Church Dogmatics, 97.
↑注27. 見梁家麟:《〈屬靈人〉與倪柝聲的三元人觀——兼論賓路易師母對他的影響》,《建道學刊》,(1999年12月),頁196。
↑注28. 見 W. L. Rees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 Western Thought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80), s.v.“Dualism,”136.
John Laidlaw 指出,柏拉圖雖有說到人之三分,但其三分不是三元論。參 John Laidlaw,“The Trichotomy in its Historical Connections,”in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 note to Chapter V (Edinburgh: T. & T. Clark, 1895), reported by Klock & Klock, USA, 1983, 98-108.
J. B. Heard 亦指出同樣論點,即柏拉圖實為二元論者。見其著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Edinburgh: T. & T. Clark, 1870), 65.
柏拉圖隻將人分為身體與精神兩部分,就是soma與psuche。不錯,柏拉圖曾說過一種的三分,但他是說魂的三分。在Republic(共和國)一書第四卷中,他說人的魂分 logistikon、thumoeides、epithumetiko 三等。頭一等與理性有關,第三等與感性有關,而第二等則介乎其間。這根本不是靈、魂、體的分,乃是魂內之三分。柏拉圖根本未用過新約的pneuma(靈)這字。至於在他的另一本書Timaeus中,他是將精神世界分作nous、psuche與soma三等。這是對世界的分,不是對人構造的分。當然,我們可以將此精神世界的分法延伸至人本體的分法,但這是引伸的解讀,不是柏拉圖本身所說的。然而,即使將人本身用柏拉圖的三個詞nous、psuche 與soma 來分,也不等於新約保羅之pneuma、psuche與soma。柏拉圖根本沒有pneuma(靈)的觀念。故此,說靈、魂、體的三元論是抄襲柏拉圖的理論,根本是毫無根據。當然,古教父們自奧古斯丁后,皆有此張冠李戴的作法,日后學者也就人雲亦雲,認為三元論是受柏拉圖主義影響,但事實上這是兩個根本上不相干的觀念。
↑注29. Franz Delitzsch,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4-5.
↑注30. Gordon R. Lewis and Bruce A. Demerest, Integrative Theology, vol. 2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0), 148-149, quoted by Boyd in “One’s Self Concept in Biblical Theology,”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0 (June, 1997), 211.
↑注31. Augustus H. Strong, Systematic Theology, 485.
↑注32. L.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195.
↑注33. Gordon H. Clark,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 (Jefferson: The Trinity Foundation, 1984), 37.
↑注34. Augustus H. Strong, Systematic Theology, 486.
↑注35. J. O. Buswell, 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vol. 1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2), 238-241.
↑注36. J. O. Buswell, 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vol. 1, 239-240.
↑注37.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Spirit, Soul and Body (Edinburgh: T. & T. Clark, 1868), xiii.
↑注38.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Spirit, Soul and Body, 5.
↑注39.  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ed. C. I. Scofield (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9), 1270.
↑注40.  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77.
↑注41. Oswald Chambers, Biblical Psychology, 2nd ed. (Grand Rapids: Discovery House, 1995), 46.
↑注42. Oswald Chambers, Biblical Psychology, 210.
↑注43. Lewis S. Chafer, Systematic Theology,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47), 2:181.
↑注44. 同上注。
↑注45. 轉錄自屬靈人,《倪柝聲文集》第一輯,第十二冊 (台北:台灣福音書房,) 頁10。
↑注46. Irenaeus,“Against Heresies,”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 1 (Grand Rapids: Eerdmans Publishing, 1979), 532. 愛任紐清楚為三元論者,以上所引段落出自愛氏對神完全之救恩之領會,他又引帖前五23作証,說明神使人成聖,乃其靈、魂、體三部分之成聖。
↑注47. “The Magnificat,” Luther’s Works, vol. 21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301-306.
廖元威論文指出,馬丁路德其他著作中顯示他的人觀是整體人觀(Totus homo, 見注1)。這隻能說是馬丁路德一面的說法。在以上所引“The Magnificat”一文中,路德清楚將人分作靈、魂、體三部分,於其腳注中,編者特注明“在這裡並在其他地方,路德提倡人性三元論,即人分靈、魂、體三部分。然而,在他其他的作品中,有些地方也似乎顯示他提倡二元論,即人性分物質與非物質兩部分”。在廖元威(論文,185頁)所引路德加拉太書講章中(Luther’s Works, vol. 27, 363),路德自雲:“人的三分似乎堅立於帖前五23:‘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然我不願嘗試支持或否定此論點。”明顯路德在這點上不是絕對的。又在同頁廖氏所引的一段話之開始,路德說,“In my temerity……”,也就是說,根據他“魯莽、輕率”的講法,人是一元的,整體的。無論如何,路德究竟是主張三元論、二元論或整體論,隻能說他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說法,不能劃一定規。
↑注48.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19.
↑注49.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20.
↑注50.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21.
↑注51. J. B. Hea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 Spirit, Soul and Body, 118.
↑注52. Franz Delitzsch,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109-119.
↑注53. Olshausen, Opuscula Theologica (Berlin, 1834), 154. 轉錄自 John Laidlaw,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Man, 69.
↑注54. 例如絕對二元論神學家 A. A. Hodge 在他 Outlines of Theology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2),第300 頁中也承認“靈指人心理中與理性有關部分,魂指人心理中與身體本能與促動力有關部分”。另一位眾所周知之二元論神學家 Louis Berkhof 在其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39),第194頁中也承認“靈指人裡面屬靈部分,作為支配身體之生命與行動原則,而魂則特指人之行動之主體或主題。”Lange其帖前五23批注中(第95頁)亦雲靈與魂雖不能指不同“部分”或“本質”,但卻肯定指不同之“關系”“方面”“功用”,並指出靈是“向上”之部分,魂是“向下”之部分。許多其他學者也以此“向上”、“向下”區別分辨之。Hodge雖然反對靈與魂是兩種不同本質,但卻十分強調魂與體是兩種不同本質。而他強調“魂體不同質”的理由,是因為這兩者表現不同、功用不同:“我們分辨一件東西的本質的路,乃是根據它的現象。因為某種現象或常理會告訴我們,該現象之表現背后必然有某種本質。根據此不易之理,如有兩種現象是彼此不同,甚至相互抵觸的,則其背后之本質必是不同的。”(同上第42頁)根據他這話,則靈與魂既有表現之別,則定有本質之分。
↑注55. 有人將tripartite與trichotomy分論,前者隻說人有三部分,而后者則具體宣稱此三部分屬三種性質。批評倪柝聲的人咬定他傳的是三元論,但其實倪氏著作中隻指出人有三部分(tripartite),連反對他的人也承認他沒有強調這三者在性質上之不同(參 A. McCafferty,“Dichotomy, the Orthodox View of Human Constitution,”8-9)。許多反對他的人,也得承認“靈”與“魂”分別指人裡面不同的功能,所以這些人事實上也沒有否認“三分論”。假若他們認為倪柝聲的“三分”就等於“三元論”,那他們自己也都是這種定義的“三元論”者了。其實許多反對的人,不是真正反對“三分”,是反對其他東西,這其他東西下文再論。我們在這裡並不強調此三者是三種不同性質,但至少從上文可以看見這三者並不是說不可能是三種不同性質的東西。二元論者則咬定這三者不可能是三種不同性質,這有待他們好好的從聖經經文証明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