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與否定》發刊緣起


基督徒活在世上基本的責任,一面是遵行神的旨意,認識神的經綸,以致愛祂、事奉祂、敬拜祂,而活祂(加二20)、顯大祂(腓一 20);另一面乃是將他所信的主並所信的信仰,向世人並神的教會解釋說明,叫人明白、領略並接受。從使徒時代起,信徒就承受這託付,『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教會兩千年來神學的發展,正是此認知之確切說明。因此在每一個時代,神的兒女都有責任向後代清楚闡明其信仰與經歷。雖然從某一面說,屬靈的事只能向屬靈的人解明(林前二11~14),理性在神聖奧祕的範圍裏是無用武之地。但是用人所能理解的話將神超然的啟示解釋出來,卻是信徒不能推託的責任。

眾所周知,人類的文化和語言,與人類的知識發生密切關係。有某一種的認識與啟發,就產生某種的語言和文化。從一方面看,人類語言乃是其精神活動的發展。在信仰與神學上,這原則一樣可以適用。神學乃是根據信仰與啟示而形成的,當教會對神的經綸有更深、更廣的認識,其所需要的辭彙與發表,當然需要相對的調整,用新的語言來發表新的文化。並且,在各時代並各人種中,人類的意識形態又有不同,因此要能說「明白的話」,就必須顧及環境與人事因素。為這緣故,神學的發表絕對不能是靜態無變的。牠必須是繼續往前不斷更新的。這當然不是說神的話與真理本身有所改變,但對真理的認識與解釋卻是日新月異的。此原則為大體神學家所公認。當然自由派以此為話題,大加發揮,以致離題發展,偏離真理,是極大的錯誤。但是神學在已過的二十世紀以來的演變與更新,卻是福音派、新正統派、並其他神學教派所公認的。

當然,凡是有解釋的文字,就有誤解的可能。這個問題是文字本身自存的一個問題。任何文字,都有其主觀因素在內,同一句話,作者與讀者的感受可能截然不同,一個讀者與另一個讀者之間也有分別。此現象語言學與心理學已經探討過。因此文字如何能作忠實的傳遞者,如何能使作者與讀者領會一致,是所有從事文字工作者所必須正視的問題。在神學與真理的闡述上,也難免遇到同樣的困難。舉例來說,以「形態」一辭形容神聖三一之分別,為歷代以來爭議的問題。初期教會為解釋神聖三一之分別,曾以不同比喻與辭彙解釋之。當然沒有一種解釋是完全無漏的。撒伯流派認為以「形態」一辭說明三一之分別,有其優點。事實上,父子靈的確有其不同「形態」之講究。只是撒伯流等犯了一錯誤,就是以父子靈之不同「形態」為彼此排斥的。換句話說,有父的「形態」,就沒有「子」與「靈」的形態。有「子」的形態,就不可能同時有「父」與「靈」的形態。在同一個時間內只能有一個形態,此學說演變為「神格形態論」(Modalism);為初期教會的異端之一。自此以後,許多神學家對「形態」一字敬而遠之。任何人一題起「形態」,則草率定之為形態論者。事實上在已過歷史許多正統神學家,皆曾用「形態」一辭形容神聖三一之分別 1。但他們所說的顯然不是形態論。故此,要認識一個人所講的,不光要聽見他所說的話,更要了解話背後之本意。一個人可能用「形態」一辭而不是形態論者,也有可能不用「形態」一辭而是形態論者。有修養與訓練的神學家,自必須分辨此不同。

正因文字語言有產生誤覺與誤解之可能,就需要有責任性的解釋與澄清。這些解釋與澄清,就是不同神學的來源。作為一個讀者,我們對任何一個神學學派必須採取審慎的態度,客觀而公正的審核作者之本意,纔不至張冠李戴,亂點黑白。

發行本刊的目的,就是盼望能客觀的、冷靜的、廣泛的、平衡的討論基督教歷史中各派之神學。包括在中國的教會與教會領袖中之神學。各派神學,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缺。我們盼望能將這些長短之處,一一討論。當然在這過程中,不免也會批判筆者自身的神學立場。我們的目的,是求能有公正的討論,並盡一切力量去理解,而不是誤解任何的真理。

基督教來華兩百年中,頭一百年並未產生有影響力之神學人士。至本世紀上半葉,神興起不少知名之教會領袖。然其影響力皆只限於東方。近半世紀以來,數位東方領袖為西方人士注意。其中在神學上引起波動者,則數倪柝聲、李常受二人。雖然基督教界對此二位作者,各有褒貶。然無可置疑,其二人之著作已為研究近代基督教神學者屢屢討論。此二位之神學立場在歐美近數十年來一直引起注意。然而在華人文字中,有對此路線深度之神學分析與介紹,尚不為多。本刊目標之一,乃讓讀者能更深一步了解分析倪、李二人著作,並以其著作與歷代其他神學派別比較對話。

神學討論另一個困難,就是所討論的問題常不能大眾化。一般信徒對神學命題不太熟識,認為比較玄祕。許多神學背景,與西方文化﹑語言﹑哲學發生密切關係。故對這些問題加以解釋之際,又加上語言繙譯之障,以致文字生澀,叫人十分難懂。神學家與哲學家又常不知不覺犯一通病,就是故作玄虛,明明一件簡單的事,把牠講成深奧難明。我們不盼望對任何一個問題太過幼稚化的處理,但是同時,不盼望所講的話是一般愛主的人所不能懂的。故此本刊有一個目的與抱負,就是將難解難明的神學問題,儘量以大眾讀者所能了解明白的方式表達出來。西方神學中,其實有很多深入研究的主題,是值得認識的。只因語言障礙,加上神學家有些不願意遷就、不願意通俗化的私心,以致許多屬靈豐富束之高閣,甚至在某些神學家手中,成為曲解別人真理的分析工具,這是極其可惜的。我們盼望神學知識能大眾化、普及化,叫更多信徒能對自己的信仰有更大的肯定與認識,提高信徒神學水準,叫基督的身體在屬靈身量上有所增長。信徒在真理鑑別力上有所建立,就不至盲目跟從或盲目反對。

本刊將逐期專一介紹討論神學上各個主題。在討論過程中,將儘量介紹兩千年來各家各派對該主題之立場與見地。本期創刊號專題討論「真理的準則」,作為往後討論之基礎。自第二期起,將會分別分析神的經綸、三一神、基督、靈、救恩、人論、教會、來世論,以及新耶路撒冷等題目。

願神祝福這分微小的刊物,願主的真理藉此得以發揚,主的身體因此得著造就,神的經綸藉此得以完成。阿們。

(余潔麟)


註:

1. 加帕多家(the Cappadocian)教父們大用modes of existence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