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毒瘤》〈十三〉


戳穿謊言之十三:聖經中到底有沒有天堂?

謊言之十三

(他們)宣揚「沒有天堂」、「神人互相調和」。基督教的又一基本信仰之一是根據聖經相信有天堂和地獄存在。「呼喊派」認為聖經中沒有天堂這個詞,他們說:「神將祂自己和祂所救贖的人建造在一起,神要把祂自己建造到人裡頭,也要把人建造到祂裡頭,使祂與人相調為一,成為一個家」,「這就是祂和人互相調和,而成為神人共同的居所」,「神與我們,我們與神,乃是互為居所」,「調和成為一體」。傳統基督教認為,信徒在神面前是「子民」、「僕人」,可永遠與神「同在」、「同住」、「侍奉祂」,受祂的「光照」,但神仍是神,人仍是人,不存在神人「互相調和成為一體」。(《毒》書 頁31)

戳穿謊言之十三

聖經中到底有沒有天堂?

這是大多數基督徒所關心的問題,也是神學上的一個題目。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什麼是神計劃的終極目標?」,或者說「在神計劃完成時,什麼是基督徒最終的歸宿?」。是天堂嗎?是地獄嗎?或是聖經所啟示的聖城「新耶路撒冷」─神性與人性調和的建造?

首先,《毒》書作者將「相信有天堂和地獄存在」當作基督教基本信仰之一,並不恰當。基督徒的基本信仰的確是根據聖經。聖經也是獨一無二之真理的準則。然而,「相信有天堂和地獄存在」卻不能說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普遍存在、且眾說紛紜的不正確觀念。「天堂和地獄」的觀念是教會歷史中不正確的傳統所遺傳下來的。在這許多的傳統中,有些因著聖經真理的闡明,已成了歷史;例如教皇無誤論、買贖罪券、敬拜古聖遺物之類。有些則仍存在於基督徒的觀念或實行裡。例如「教會中的階級制度」、世俗「聖誕節和復活節的慶祝」等等。當(我們)以文化的概念來看天堂的演進時,在各個年代所提出的天堂觀,實際上是該年代文化的一種反映。這些天堂觀不同於那超越時代、恆久不變的基督徒信仰教義。

人的歸宿,根據聖經有暫時的和永遠的兩面。暫時的是指人在他死後到哪裡去,像常聽到的「死後上天堂、下地獄」之說,那是神學上所謂的intermediate state(暫時停留的地方或狀態)。但是,神與人在生命上的建造是永遠的,這最終的歸宿是探討人在將來復活之後,在永世裡終極的結局。從《毒》書的陳述中可見,作者顯然將這兩面的區別混淆了。針對「人死後暫時的去處或狀態」的認識,歷史上有許多的分歧和演變:有樂園(paradise)、陰間(Hades)、地獄(Hell)、煉獄(Purgatory)、天堂(heaven)等等說法。例如「陰間」這個字,就普遍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將「陰間」(Hades)和「地獄」(Hell)混為一談1,摻入異教的思想。這種種說法,有些來自神話傳說,有些延續了基督教中不正確的傳統,並非都是聖經純正的真理,自然不能稱之為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對於聖經裡一些詞未能準確的理解,如:天(heaven)、諸天界(heavenlies)、陰間(Hades)、樂園(paradise)等,間接誤導了「天堂之說」的形成。例如因著翻譯上的偏差,原文本是「天」(heaven)這個字(彼前三22,來九24),就衍生出「天堂」(heavenly mansion)這個駭意的詞來。天與天堂的真正差別在於後者極易將讀者引入一個物質領域的概念:「物質建築或物質空間」。歷史證明,這個概念的影響,的確刺激了人們的想像力,而發展出各種不同,甚至非常華麗細緻的「想像天堂」。追溯英文翻譯之所以曾被加上「堂」(mansion)字,是因為希臘文「住處」(    )的含意中,包括一個由Origen所提出的解釋。Origen的解釋裡很可能影響了後來希臘文翻譯者將    (住處)當作mansio(暫停之所)的概念,進而影響英文譯本採用英文mansion這個字(Tyndale首先使用)。英文欽訂譯本(King James Version)則由此而來。2 但值得注意的是,英文mansion這個字雖有住所之意,卻絕無「暫停之所」的意思。Mansion 這個字現代的用法更縮小為「大廈、華廈」。中文和合譯本使用的「天堂」(heavenly mansion)這個詞(彼前三22,來九24),在常見英文譯本裡,則是沒有的(細節參本書附件十)。

啟示在全本新舊約聖經末了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啟三21,二一2)是神永遠計劃的完成,是亞伯拉罕和所有舊約時代的聖徒所等候的,也是我們所有新約時代的聖徒最終的歸宿。可惜因受了「想像天堂」概念的影響,「新耶路撒冷」這極其神聖的啟示,在歷史上也難逃被物質化的噩運。甚至有人乾脆就稱「新耶路撒冷」是天堂。許多中古世紀大教堂的建築風格中,至今仍依稀可見這種物質天堂觀風靡一時的痕跡。

啟示錄是一本用表號(sign)寫的書(啟一1),「新耶路撒冷」是其中最大的表號。它是神用祂的生命將自己與屬祂的人建造在一起的表號,正像「羔羊」是基督耶穌為人流血作贖價的表號。「羔羊」如何非指動物,「新耶路撒冷城」照樣非指物質的地方。新耶路撒冷是座生命的城,是歷代以來所有蒙神救贖的聖徒活的組合。在這聖徒活的組合裡有:那位救贖我們的神在其中坐寶座(羔羊和神的寶座)、祂神聖生命(生命樹)和生命的供應(生命河),並因祂生命而有的神聖性情,作為我們日常生活遵循的獨一道路(精金街道)。因為神與人不但相互調和,並且相互內住,誠如聖經所指出「神已將祂的靈賜給我們,在此就知道我們住在祂裡面,祂也住在我們裡面。」(約壹四13) 神把祂自己建造到人裡頭,也把人建造到祂裡頭,使祂與人相調為一,而成為新耶路撒冷─神與人在永世裡相互的居所。

根據聖經,「神人調和」的第一個例子就是基督。羅馬書一章三、四節清楚說出,在基督的身上同時具有神性與人性。3 早期4教會的純正信仰中,即經常使用「聯合」、「混和」、「相調」、「調和」等詞來表達基督身上神人二性的關係。其實聖經裡尚有比神學家更達意的發表,就是記載在舊約利未記中,細面調油的「調和」一詞。因為它較能準確地描述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不但同時存在,且是相互調和的。那預表基督的「素祭」是將油(神的靈)調和到細面(人性)作成的,這指明細面的每一部分怎樣被油充滿,照樣耶穌完美的人性也是被神性所浸潤充滿。5當我們接受基督這位奇妙的神而人者之後,因著祂在法理上的救贖,我們在地位上被稱義,即得進入祂生機上的拯救,與神發生了神聖生命上的聯結與調合。這是聖經的真理,也是正統基督教的信仰。然而,「調和」一詞後來被歐迪奇(Eutyches, 451 AD)誤用,說神性與人性融合成為第三性,不再是神人二性。隨著歐迪奇被定為異端,之後的人就也不敢使用這詞,「神人調和」的真理也逐漸失去了。再加上因著改革宗神學(Reformed Theology)的興起,高舉「神的主宰」和「預定論」的真理6,不料竟間接地助長了對「神人關係」一種偏頗的看法:就是認為人與神之間有一永遠無法跨越之鴻溝。的確,在神格上,人與神之間是永遠有別的。人永遠無分於神那受敬拜的神格。但是,在生命和性情上,人卻是有分於神的神聖生命和性情。聖經明言「基督是我們的生命」(西三4),「叫你們……得有分於神的性情。」(彼後一4)早期教父們認為人性如果要被神化,人就必須與神聖的性情聯結。神必須與人性聯結,人才能有份於神的生命。因此「成為神」(deification,divinization,or theosis)一詞是他們7對救恩所共有並珍賞的思想。「成為神」遂成為後來希臘和俄國東正教神學的中心思想。

聖經中人與神的關係有許多面,從未局限於「主、僕」或「君、民」的關係。人與神之間生命與愛的關係是表現在「父、子」與「夫、妻」關係上的。這些關係也貫穿新舊約聖經的思路。「父、子」的關係如約翰福音指出「凡接受祂的,就是信入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成為神的兒女。」(約一12)羅馬書也引用舊約預言「從前在什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裡稱他們為活神的兒子。」(羅九26,何一10)基督在地上時,亦親自教導門徒「但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你們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兒子,」(路六35)到了聖經末了的啟示錄也應許「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啟二一7) 「夫、妻」的關係如神在舊約對屬祂名的人的態度是「造你的是你的丈夫」。因此,亞當與夏娃預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夏娃在生命上出自亞當,照樣,教會在生命上也出自基督。至終,基督(羔羊)與教會(新婦),成為新耶路撒冷,「救贖的神」和「蒙救贖、經生命變化的人」成為宇宙配偶。這對宇宙的夫妻不再是僅僅「同在、同住、事奉祂、受祂的光照」,聖經末了以「那靈與新婦」(啟二二17)如同一人說話,指明他們已經達到「互為居所」的生命建造,在永世裡作神榮耀的彰顯。